当前位置:首页 » 黄金储备 » 储备预留金
扩展阅读
类似于金条 2021-03-31 20:26:33
何兰黄金市厂 2021-03-31 20:26:32
蒲币对人民币汇率 2021-03-31 20:26:27

储备预留金

发布时间: 2021-03-14 07:11:09

Ⅰ 请求有关国家外汇储备的知识!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外汇储备又叫外汇存底,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国硬通货数量。预计今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将达到9130亿美元,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也预计,到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海关总署前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近4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320亿美元。其中,尽管去年我国出口的基数已经很大,而且近来亚洲其他地区的出口有所放缓,但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依然创出增长超越30%的新纪录,这比此前市场预计的24.6%强劲许多。 贸易顺差的增多,让业界调高了对今年我国外汇储备的预期。王志浩昨日撰文称,预计中国外汇储备年底将达到9130亿美元。他表示,前5个月外汇净流入较去年同期上升47%,预计上半年外汇净流入达到1140亿美元。巨额外汇流入,使得央行不得不面临对冲压力,估计上半年人民银行对68%~71%的外汇流入进行冲销,目前央行票据市场十分巨大,达到gdp的12.5%,这将给央行带来利率风险。 钟伟预计,今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将达到8500亿美元。但他表示,下半年会有很多贸易争端,可能导致出口有所回落,但同时,进口的增长也将呈现迟缓状态,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有所转冷,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不会太大。如果事态如同上述经济学家所料,中国可望在今年底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钟伟表示,截至2004年末,日本外汇储备接近8500亿美元,但近来日本外汇储备呈现缩小态势,因此,中国在今年年底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但贸易顺差的增加,并未增添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钟伟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转冷,导致进口增长放缓,这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对人民币汇改的呼声已经转淡。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就一直呈快速增加的趋势。2001年末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05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再增2089亿美元。截至200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迅速增加并达到空前规模的外汇储备,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喜还是忧,对此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和吸引外资,缓解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保持宏观经济继续快速稳定发展;有助于我国政府更从容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防范货币贬值,应对突发的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也有利于支持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必须看到,对经济高速成长的中国来说,持续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对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当前重要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运用问题。

国家外汇储备合理水平及用途的国际比较

外汇储备合理水平的国际比较

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掌管的外汇资金。从所有权角度看,外汇储备是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盈余积累,是确保每个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其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保国际贸易进口支付能力,二是确保对外偿债能力,三是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家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是指国家外汇储备的额度要确保能满足于其基本功能所需外汇储备数量的正常水平。根据国家外汇储备的三个基本功能及其所需的外汇储备数量,我们可以大体估算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

据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总额为14221.2 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601.2亿美元;从确保我国3~6个月左右的进口支付能力分析,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3000亿美元。根据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2661.76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8.2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6.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13.4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1%。从确保我国对外偿债能力角度分析,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2000亿美元。

从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来看,以确保进口支付与对外偿债两项功能合计,2005年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3000亿~5000亿美元;在确保以上两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平时用于干预汇率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再预留100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估计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比较合理的保有水平应当维持在4000亿~6000 亿美元左右,即可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

如果从外汇储备占GDP10%的国际公认的规模来衡量(日本占GDP的比重大约是 12%左右),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的水平也就是2000亿美元左右。由于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纯债权国行列,即使这样,我国目前拥有8751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已超过一年的进口规模,占GDP的比例约40%,再考虑到中国的资本账户目前尚未开放的因素,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出其合理水平,估计超出保守的合理水平为2000多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用途的国际比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全球的外汇储备比上一个季度增加了950亿美元,为4.041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为7690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加了580亿美元,为全球外汇储备增量的61%。从整个情况看,2004年末日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六个国家和地区,其外汇储备合计为21202亿美元,占世界的55.2%。

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截至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国际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美国外汇储备2005年6月仅为771亿美元)为61.1%,意大利为55.8%,法国为55.1%,德国为51.1%,荷兰为50.5%。在美元持续下跌,油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俄罗斯通过出口石油赚取了大量外汇。俄罗斯对快速增长的外汇收入采取了以下手段: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而截至2005年1月,中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只占1.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黄金储备的水平。

从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比较来看,为了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目前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的使用仍主要以购买流动性比较好的黄金和政府债券等为主。鉴于近两年美元的持续贬值,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其外汇储备构成如何多样化的问题。

关于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用途的建议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并超出了合理的保有水平,导致了我国大量的经济资源闲置或低效率的利用,从而给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使庞大的外汇储备在符合我国外汇储备始终遵循的“安全、流动、增值”原则的前提下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增加收益,控制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储备过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外汇储备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主流,两个支流”的国家外汇储备运用体系。“一个主流”即继续以目前投资流动性强的国际债券为主渠道;“两个支流”即进一步扩大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投资功能和研究创设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形成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用途的两个新渠道,争取在实现国家战略性投资目的的同时,积极谋求获取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

进一步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优化外汇储备政策体系

通过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带来的压力和风险。

鉴于我国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加大,国内市场资金已经表现为一定富余,今后我国引进外资要改变过去“重量轻质”的局面,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度提高引进外资的门槛,通过创造更宽松的投资环境而有选择地引进外资,逐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外贸易发展严重失衡,今后要积极启动扩大内需的政策,逐步改变内外贸易发展的失衡状况,减小我国经济对外的过度依赖,努力做到国际收支平衡。

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要从外汇管理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出发,逐步改变多年来业已形成的“藏汇于国”的模式,进一步放松我国外汇管制政策,在已经允许企业保留一些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基础上,逐步放宽国内企业和居民的用汇条件及范围,进一步放松对企业和个人使用外汇数额的限制,加大企业和个人用汇额度及银行外汇周转头寸,变强制结汇制度为按比例结汇制度,最终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通过藏汇于企业和藏汇于民,分散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取消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的限制,在继续支持大公司、大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积极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办企业,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

要选择目前资金过剩的有利时机,抓紧推出“两税”并轨的具体措施,逐步减少资本项目下外汇储备的流入。

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主流,两个支流”的国家外汇储备运用体系

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在争取实现国家战略性投资目的的同时,积极谋求获取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还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有机结合:一是债券储备与实物储备要有机结合,即把流动性强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金融资产与关系国家安全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实物储备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即期交易与远期交易要有机结合,即把能源类股权及股票投资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能源类期货及股票指数期货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要有机结合,即投资国内大型能源企业以分享中国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高收益与投资国外具有世界级的大型能源企业以获取超额垄断收益有机结合。

第一,进一步优化构成外汇储备的货币与资产结构,继续巩固完善以流动性强的资产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

鉴于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和个人外汇存款中主要是美元,且在外汇储备资产中也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国政府和公司债券,为了适应我国“一揽子”汇率政策的调整,今后我国要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资产体系。在增加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和资产的同时,考虑到我国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过低,建议选择合适的时机,逐步提高黄金在我国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以有效控制和分散外汇投资组合风险,进而通过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来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产融结合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投资功能,建立将外汇储备资金转化为产业投资资本的新机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跨国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来势凶猛的竞争势头,当前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已成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理论上和政策导向上,寻求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协调推进,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产融结合试点,谋求建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这已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企业战略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美、日两国经济起飞和高速发展阶段,也正是两国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如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美、日的财团以及20世纪50~70年代的日本企业集团在推进产融结合的过程中,美国和日本的国民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

近两年来,国家通过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开创性地运用了外汇储备中的600亿美元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进行注资,以化解金融风险,获取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国家尝试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金融企业获得了可预见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用途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和经验,而且也为我们今后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用途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和模式。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既然可以向即将上市的金融企业注资并获得了可预见的成功,那么我们只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抓住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使其同样也能够以国家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向一些即将上市并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公司进行注资,在获取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的同时,以全面发挥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基于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的考量,研究创设“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创新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模式。

为了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分散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中国必须把石油等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进行通盘考虑,把单纯的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战略能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目前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就是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国家能源办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协调部分国内大型能源集团公司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产业投资公司的形式共同发起成立 “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旨在高效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对受托管理的部分外汇储备资金保值增值负责,并逐步起到平抑国内外能源市场价格的作用。一旦日后国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法”,可将之改制成规范的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以进一步扩大其受托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

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在国内外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新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战略性和策略性投资。考虑到由部分外汇储备出资设立的能源产业基金对于分散投资风险的安全性要求,对一个能源子行业的投资配置一般不宜超过20%,对一个公司的投资也不宜投入大量资金而谋求控股地位。应建立规范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公开招募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既有能源产业背景又有金融产业背景的优秀专业人士加盟产业基金管理团队。通过这样的投资组合和制度安排,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和比较收益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 刘 钊)

Ⅱ 【农业银行】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预授信39.8万元将于11月30日到期

收到这类短信的话,最好先确认是不是中国农业银行官方短信号发送的?还有就是这只是一个预授权额度,有这个额度是可以携带资料去银行申请办理贷款的

Ⅲ 我们三个人合作:写股份合作协议时,预留百分之十股份,吸收新股东可以吗以后增加新股东融资咋操作

我们三个人合作:写股份合作协议时,不需要预留百分之十股份,以后增加新股东融资可以修改股份合作协议。

Ⅳ 审计预留准备金是不是保证金

审计预留准备金不是保证金,两个是不同概念。
审计预留准备金概念: 在审内计过程中容,预留部分款项用于应对还未计划但有可能需要的变更,这种变更或者风险有可能存在,通过分析形成应急准备金,风险登记册中确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这种变更。并且项目经理在动用或花费这笔准备金之前必须获得批准。
保证金概念:保证金+结算准备金 = 客户权益。保证金是指用于核算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种保证金性质的存款。保证金即持仓占用的资金。 在证券市场融资购买证券时,保证金指的是投资者所需缴纳的自备款。
审计预留准备金是为应对未计划但有可能需要的项目范围和成本变更而预留的预算。它们是“未知的未知”,审计预留储备金虽然不是项目成本基准部分,但是属于项目预算。审计预留保证金不作为预算分配,所以也不是挣值计算的一部分,而保证保证金这笔资金仅为押金不作为合约金的一部分。

理财产品可以开财产证明吗

可以。

以理财产品余额宝为例,余额宝本身只能为淘宝商户开具资金证明,但其所对接的增利宝的管理人:天弘基金公司可为余额宝的投资者来开具这一证明。

天弘基金客服人员表示,从向客服提出申请到审批可在24小时内完成,天弘基金的资产证明只能开具资产总额,并没有明细,只有中文版不支持英文版。与银行开具证明要收费不同,基金公司可免费提供资产证明,但纸质版的需要投资者支付快递费用。

一般而言,银行只接受对定期、活期存款出具存款证明。部分银行对国债也是一路绿灯,不考虑理财产品、股票。随着留学金融的兴起,为争夺高净值人群这部分客户,有银行对保本型理财产品也可办理存款证明。

(5)储备预留金扩展阅读:

某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各个国家申请签证的要求不尽相同,比如欧美国家要求存款证明或资产证明。但总的来说,团签比个人去办理的手续更简单。该人员表示,申请者名下的房产、汽车、银行流水、信用卡等都可以用来证明资产。

如果申请人在某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够硬,最好在其他方面多加强些,如理财产品、银行信用卡金卡等。基金也是一种资产,自然可作为补充材料 。

Ⅵ 自己的存款中应该留多少备用金合适

主要是一个月费用的三左右。假设你家这个月的开销是1万元,如果算上水电费,那么你就得保留3万元的备用金,因为你必须保留2到3倍的备用金。

从安全的角度看,这笔钱至少不应该亏本,否则不足以应付财政困难。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货币应该是高度灵活的,并且在投资产品时,它是不可能被赎回的。因此,同时满足高流动性风险和低流动性的产品包括货币基金、短期金融产品和国债逆回购。

Ⅶ 每个人都需要的紧急备用金,该如何管理

小编的话: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形:突发状况需要一笔紧急资金,尴尬的是又没有足够的可流动资金可用?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准备一笔紧急备用金的重要性了。

所谓紧急备用金,就是在发生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时可以立即动用的资金,那么它到底有多重要?可以说,它重要到缺少它将成为你通向财务自由的绊脚石,重要到缺少它会让你辛苦多年累积的财富化为虚有,而且是在一瞬间。

那么紧急备用金该准备多少?准备好之后,又该放在哪里,以及如何管理呢?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年龄和人生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请来三位朋友@璐璐@小陈@阿明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关于紧急备用金的经验。

1、高收益高流动:货币基金+国债逆回购组合拳

原创声明:本文由网易有钱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多谢合作。

Ⅷ 关于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

  1. 开户单位现金收入应当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当日送存确有困难的,由开户银行确定送存时间;

  2. 开户单位支付现金,可以从本单位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者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支)。因特殊情况需要坐支现金的,应当事先报经开户银行审查批准,由开户银行核定坐支范围和限额。坐支单位应当定期向开户银行报送坐支金额和使用情况;

  3. 开户单位根据本条例第五条和第六条的规定,从开户银行提取现金,应当写明用途,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

  4. 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交通不便,生产或者市场急需,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现金的,开户单位应当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

  5. 开户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现金账目,逐笔记载现金支付。账目应当日清月结,账款相符。对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发放的贷款,应当以转账方式支付。对确需在集市使用现金购买物资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可以在贷款金额内支付现金。

  6. 在开户银行开户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异地采购所需贷款,应当通过银行汇兑方式支付。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交通不便必须携带现金的,由开户银行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支付现金。未在开户银行开户的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异地采购所需货款,可以通过银行汇兑方式支付。凡加盖现金字样的结算凭证,汇入银行必须保证支付现金。

  7. 具备条件的银行应当接受开户单位的委托,开展代发工资、转存储蓄业务。

  8. 为保证开户单位的现金收入及时送存银行,开户银行必须按照规定做好现金收款工作,不得随意缩短收款时间。大中城市和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当建立非营业时间收款制度。

  9. 开户银行应当加强柜台审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开户单位现金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现金管理情况。

  10. 一个单位在几家银行开户的,由一家开户银行负责现金管理工作,核定开户单位库存现金限额。

  11. 开户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设施。现金管理工作所露经费应当在开户银行业务费中解决。

拓展资料: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是国务院发布的条例,已经1988年8月16日国务院第十八次常务会议通过,并发布,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于2011年1月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8号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所修订。

Ⅸ 在财务会计科目中是否有库存备件减值或报废的金额预留

有库存备件减值或报废的金额预留。
在设备维修工作中,为缩短修理的停歇时间,根据设备的 磨损规律和零件使用寿命,将设备中容易磨损的各种零部件 事先加工、采购和储备好,这些事前按一定数量储备的零部 件,称为备品备件。在会计核算中,备品备件常作为存货核算, 但如果符合固定的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也可以确认为固定 资产。实际上,备品备件既不完全等同于存货,也不完全等同 于固定资产,但在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讲解中,对备 品备件的减值没有专门的说明,学术界对此研究也极少。
一、备品备件的特征
备品备件的持有目的是为维修而非销售。备品备件的持有目的是对资产(组)进行修理修配,从而恢复资产(组)的 功能,并能多次参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保持其实物形态不 变。备品备件的持有目的不是生产消耗或出售,因此从严格意 义上来说,备品备件不是存货,反而具有某些固定资产的特征。 备品备件的流动性差。备品备件用于资产(组)的维抢修之前,可能会被放置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在用于维抢修之 后,其价值转入维抢修的资产,可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 用。因此,备品备件的流动性较差,这是备品备件区别于其他 存货的又一大特点。 备品备件不能单独带来现金流量。备品备件只有在用于资产(组)的维抢修之后,才能与资产(组)一起为企业带 来现金流量。因此,备品备件的减值测试离不开拟维抢修的 资产(组)。 备品备件价值归属的多样性。有些备品备件具有专属性,即只为某特定资产(组)服务,此时,备品备件的价值就应 归属于该特定资产(组)。但大多数备品备件不具专属性,具有 可调剂性,为一系列资产(组)服务的,此时备品备件的价值应 在这些资产(组)间进行合理分配。 单位价值较高。某些备品备件的单位价值较高,如石油管道公司的备品备件很多是随设备从国外进口的,技术含 量较高,单位价值也较高。
二、备品备件资产减值计提思路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备品备件是否存在减值迹 象。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则进行减值测试,如果确实存在减值, 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的备品备件是为设备的维修维护而预备的,备品备 件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因此,备品备件的减值测试必须结合 拟维抢修的资产(组)进行。当备品备件拟维抢修的资产(组) 没有减值迹象时,备品备件也无须进行减值测试;当备品备件 拟维抢修的资产(组)存在减值迹象时,则也应对备品备件价 值进行减值测试。 备品备件资产减值计提思路如下:淤资产负债表日,分析 备品备件是否仍可用于资产(组)的维抢修,即是否具有使用 价值。如果仍具有使用价值,则分析其拟维抢修的资产(组)是 否有减值迹象,如果其拟维抢修的资产(组)存在减值迹象,则 应结合拟维抢修的设备进行减值测试。进行减值测试时,将备 品备件的价值在其拟维抢修的资产(组)间进行分摊,然后计 算其拟维抢修的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将可收回金额与相 应的账面价值(包括分摊的备品备件价值)进行比较,据以 判断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于由于各种原因,备品备件 不再用于设备的维抢修,分析备品备件是否具有交换价值, 如果具有交换价值,可将备品备件出售。盂如果备品备件既 没有使用价值,也不具交换价值,则将备品备件的账面价值直 接转销。
三、备品备件减值迹象的判断
资产的减值迹象是指企业的生产运营环境中出现的可能 导致资产价值出现减损的各种因素。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 当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判断资产是否存在 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备品备件的减值迹象判断如下:淤备品备件拟维抢修的 资产(组)发生减值迹象。由于备品备件只能与其拟维抢修的 资产(组)一起带来现金流量,因此,当其所依附的资产(组)出 现减值迹象时,也就意味着备品备件也出现了减值迹象。于备 品备件可能被闲置或已陈旧过时并准备提前处置,其市场价 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如果备品备 件尚存在公开市场,则备品备件的用途可转作出售。如果备品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阴 上旬窑65窑阴备件的市场价格下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时,备 品备件需进行减值测试。盂其他足以证明备品备件的使用价 值实质发生减损的情况。榆备品备件价值的转销。当备品备件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通常表明备品备件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可作为存货报废处理:备品备件已陈旧过时且无转让价值;备 品备件实体已经损坏且无转让价值;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 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备品备件;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 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备品备件。
四、备品备件资产减值测试与会计处理
备品备件减值测试方法。淤备品备件单位价值较高时,可按单个项目进行减值测试。于备品备件单位价值较低时,可 分类进行减值测试。 备品备件价值的分摊。淤若备品备件由于管理目的或技术原因,只能用于某个具体资产(组)且该资产(组)能从公 司其他资产中分离出来,能够独立带来现金流量,则将备品备 件的价值直接计入该资产(组)即可。于如果备品备件可以在 不同的资产(组)间进行调剂使用,这些资产(组)能从公司其 他资产中分离出来,并能够独立带来现金流量,则将备品备件 的价值在这些资产(组)间进行分摊,按备品备件拟维抢修资 产(组)的账面价值的比例进行分摊。 备品备件减值测试的会计处理。比较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备品备件的账面价 值)和可收回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当确认 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摊: 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资产 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 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上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包括商 誉)的减值损失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 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 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可确定的)、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的现值(如可确定的)和零。因此而导致的未能分摊的减值损 失金额,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中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 占比重进行分摊。备品备件确认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为:借: 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当导致备品备件资产减值 的因素消失时,可在原计提的范围内转回: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五、备品备件毁损和报废的确认与计量
若备品备件丧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则应予以报废处 理,冲减其账面价值,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账务处理如下:淤冲 减备品备件的账面价值,若以前年度有针对该项备品备件计 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同时冲减。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存货跌 价准备;贷:原材料—— —备品备件,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非常损失造成的备品备件报废和毁损,进项 税额应转出;其他原因造成的备品备件报废和毁损,进项税额 不必转出。于备品备件损失中可以得到补偿的部分(如可以获 得个人或保险公司的偿付)计入其他应收款。借:其他应收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盂残值变现收入冲减待处理财产损溢。 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待处理财产损溢。榆报批处理结 果,将“待处理财产损溢”转入当期损益。若备品备件的毁损是 由于正常原因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则计入管理费用;若备品备 件的毁损是由于意外原因造成的,则计入营业外支出。借:管 理费用,营业外支出;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Ⅹ 如何做好企业人才的选用预留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基本问题的思考,离不了几个老生常谈的基本问题: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只要能聚焦企业的核心,聚焦有活力的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很简单。
选人——对招聘策略的反思
一、从哪里招人?
从学校招聘:1、物美价廉;2、无污染;3、容易认同文化;4、对第一家用人单位有感恩心理。但是,从学校招的人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这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费时费力。
从社会招聘:人立马可以用,还能节省不少培训费用。特别是其它企业已经检验过的高人,是能给企业人力资源带来能力和水平提升(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职业经理人,绝大部分都是从别的企业挖过来的)。但社会上招人存在的风险不可忽视。一是用人风险。对个人的背景、前单位的表现很难摸清,在中国这样一个诚信所缺乏的社会中,用人风险无法避免(尤其是高层),而每一个人新应聘的时候都是说原来的单位不适合他;二是用人成本。在我国还有一个很大的社会局限性,可供选择的社招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另外,如果企业在用人上是持机会主义态度,也会导致人力资源队伍自身的凝聚性问题产生。雇佣军往往是死亡率最高的兵种,会带来原企业固有的文化,会与公司不断冲突。彼此价值如果不能融合,人力资源就容易产生问题,空降往往是来的时候都是很高兴,走的时候都是惨不忍睹。
我个人更倾向像华为那样从学校招人。容易培养自己兵,容易形成统一的文化,也容易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成长建立良好的通道。
二、招什么样的?
都说招好人。什么是好人?企业要求有好人、能人、牛人。可好人坏人很难甄别,好人和坏人脑袋上面都没有特殊的标志。我觉得,找到同路人最重要。
三、什么标准招?
依据什么标准招人?很多企业招人就是看三历:学历、经历、简历,最好是211、985、“海龟”。有经验的知道这并不靠谱。还有一些企业搞测评,引进国外的人力资源测评方法,测评也不一定靠谱。活生生的案例是华为的任正非,他从人力资源部拿到了一张人力资源测评表,做完后匿名放了回去,人力资源评测完后在测评表上打上评语:此人不适合在华为工作。用简单的目标去测复杂的人,我觉得是非常的荒唐,不管你是用什么万能的指标,很多企业就是用这些东西是在选人。
三、招多少适合?
许多企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招人。现在我们80后、90后多聪明,多便宜,为什么企业不多招一点,多储备一点。我们不能等着企业要人了再满天下找,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的储备体系。如果没有储备体系,未来的可持续成长,企业扩张就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持。
四、给多少钱好?
招人给多少钱好?我想到了一句话,微软总裁讲过一句话,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高盛。为什么?因为高盛把微软想要的人给抢了,出价比微软更高。有一句话怎么说,便宜没有好货。中国很多企业追求物美价廉,偶尔能抢到好人才的基本靠运气。
华为招聘基本只招8所大学的,计算机系的,TOP3,TOP4,TOP5,出价是出多少?签合同25万。为什么是要花这么大代价把这些人招聘进来?这个就是人力资源价值。我们企业很重视人力资源,但是一谈到钱的时候就变得投机了。一流的人干一流的活,三流的人打死也不可能做出一流活。华为关于人力资源,就是坚持人力资源高投入不动摇。我们很多的企业在其它方面,比如说建厂房、买游艇方面很大方,一到钱花在人身上,说和做的还是有差距。我自己就有深刻体验,我出去讲课企业基本上都是要砍价,像卖猪肉一样的,砍的你都不想讲了。
五、识人的智慧
关于招聘我提几条建议:1、让他的主管给他写一个推荐(如果在原企业干的不太好,主管不会给他企业推荐信的);2、多做一些访谈;3、多看看他的微信,如果微信上整天是秀吃、秀穿,尽量别要。微信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是非、志向、学识。
关于识人,我觉得我们可以回归中国人的智慧,通过古人的经验来识别同路人、来用人、来激励人、来使用人、来配置人。中国的古人的用人智慧就是三个字:实验法。这里我举两个方法:
1、人心险于山川,故用人之法非实验就无以知其究竟
远则易欺,远使以观其忠
近则易狎,近使以观其敬
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
卒则难办,卒使以观其能
急则易夹,急使以观其信
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
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
久则易惰,班期2年以观其则
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
2、如何识人用人——诸葛亮识人七观法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志在何方)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判断和反应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眼界学识如何)
告之以祸难观其勇(是否勇敢坚韧)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能否自制)
送之以利而观其廉(是否廉正)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信用几何)
育人——对培训策略的反思
一、强化开发,而不是培训
培训和开发是不一样的。一些企业有很多培训课,不分层次,一帮人,请一个名人来讲讲,忽悠忽悠。这种培训是无法和系统性培训相比的,不会有好的效果。
我认为企业更多的应该强化开发,而不是培训。企业要尽量避免学历化培训。有的企业把自己的高管分批送去读MBA,公司出钱,奖金照发,读完了,十几人当中有两个回企业就不错了。
我建议企业强化开发。培训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到底开发什么?不是培训知识,技术是知识,而是和他职位匹配和他承担的工作相关的技能。企业往往重知识的培训,忽视技能的培训。老板可以读万卷书,基层人员则应该读万遍书而不是读万卷,基层人员如果读万卷如何安心去提高效率?
我们要建立针对职位、针对工作的培训体系。很多企业大学搞培训体系,不了解基层的具体业务和职位现状,设计出的体系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应该反思。
再就是课堂培训要和实战结合。记得曾经去夏普参观他们的培训学院。夏普的培训现场像车间一样,几乎是缩小的车间,不像我们这样在课堂。
二、华为“训战结合”的经验
课堂培训和实战相结合,是华为提出来了,华为的开发培训体系提出的理念就是“训战结合”。
与一些企业将培训当作一种人力资源福利不同,华为的课程都是收费的。华为后备干部培训现在已经60多期了,自愿报名,教材费自己交,差旅费自出。同时,还要扣除培训期间的工资,因为这个期间没有给公司创造价值。华为的经验是,适当的收费比不收费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好很多,受训人员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华为强调培训开发以技能为主,而非以知识为主,培训与实战操作必须一致。这是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新思路,华为培训目标是,“三年从士兵到将军”。其培训的关键是要提升战斗能力,造就具有高能力、认同公司文化、又能够抱团的队伍。
华为是按照任职资格建立培训体系,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案例、固定的讲师、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多的企业培训没有体系,只是一个个模块,一个个孤岛。企业如果没有教学体系,就难以形成系统的技能。

用人——对绩效管理的反思
我们知道用人是看绩效,今年关于绩效管理争论不小。先是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的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2004年,《文艺春秋》)在网上疯传,造成巨大影响;之后是《名利场》杂志作家艾肯沃尔德撰文解密微软“衰落”,讲员工大排名已成为导致人心涣散的主要因素,但没有明确讲是绩效主义毁了微软。对于绩效管理的争论,让很多企业纠结不堪。
我想拨乱反正,谈谈我的观点。
“成果主义”不是“绩效主义”。《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原刊登在日本的《文艺春天》,写于2004年,那时索尼事业还蒸蒸日上。索尼真正进入衰落期是2008年,那年才出现亏损,2004年就得出了结论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个从逻辑上解释不太清楚。我查阅了原文,原文章是用“成果主义”,“成果主义”和“绩效主义”根本不是一回事。“成果主义”我们理解就是结果导向,只论结果不论过程。IBM高管陈果甚至认为索尼前CEO斯金格砍掉了天外伺郎负责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典型的美式管理方法),天外伺郎一怒之下在一本文艺杂志上写了篇文章吐槽,没想到被国内管理界如获至宝。
索尼自身并没有将失败归结为“绩效主义”。说“绩效主义”使员工失去了热情、失去了创新和团体活力值得商榷。看待索尼衰落问题,我们也要到其它佐证。索尼前CEO斯金格说:“乔布斯想到了,索尼也想到了,但是索尼没有付出实践,因为做音乐的CEO不希望看到CD消失。”像索尼这样的大型公司如果完全不用绩效体系,仅仅依赖员工完全基于内部动力而行动的所谓激情,索尼会死的更快。索尼真正问题是在绩效主义实施前已经埋下了种子,像大多数由盛而衰的伟大公司所共同遭遇的,比如成功导致的对创新的漠视甚至抵制。我们看一下死掉的公司,都会体现在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对于客户的傲慢;第二,内部机制的衰退。这两个才是根本的原因。我不认为一个绩效管理工具就会把一伟大的索尼给毁掉。索尼自己内部的评价也没有将失败归结为绩效主义。
华为曾去KPI化。华为也曾是去KPI化,而且长达10年。从1987年到1996年,华为没有考核,甚至连考勤也是没有。那时候我们在华为调研,华为连考核制度都没有。华为真正考核是1995年12月,那个时候华为才第一次知道考核的理念。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都做互联网的人在说,一个互联网公司几十人需要什么KPI。一旦管理几万人,十几万人,你看需要不需要。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所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有差异的,这个和互联网思维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华为绩效管理的演进历程:去KPI化(87年-96年/裸化)——无绩效考核,无考勤;人事考核(95年1月—98年4月/僵化)——考核是过程(考核内容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绩效考核(98年4月—2000年10月/优化)——考核是手段(工作绩效和工作结果);绩效管理(2000年10月至今/固化)——考核是管理(绩效/结果与取得绩效的过程)。
绩效管理≠KPI。摩托摩拉有三个公式:企业=产品+服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企业所有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怎么管人?绩效。真正管人实际上是绩效管理。但是,绩效管理不等于KPI。绩效管理是一套管理体系,KPI是一个指标。我们很多人连KPI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KPI?KPI是关键成功要素,而不是指标。
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海尔张瑞敏当年说过一句话,管事看效果,管人靠考核。我的同事看到了说,那一套体系都是基于指标。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如果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再简单讲,可衡量就可管理。可衡量就是我们讲的绩效管理,是一个评价体系,而KPI是管理体系的一个评价工具。我不认为绩效主义是错的。
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绩效。企业是一个功利组织,作为功利组织来讲其实就是功和利;功就是我们的能力、功夫,利就是利益。即企业的本质决定——功利。像管理的本质决定效率、经营的本质决定赢利、员工的使命决定付出、竞争的本质决定价格、客户的需求决定价值、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投入与产出……这些是最基本的常识我们不需要论证。绩效在企业中一定是管理核心,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一个企业想活的长一些,做的大一些,还是应该回归到绩效。
企业家说绩效。郭士纳说,“最优秀的公司领导人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高绩效的公司文化。拥有高绩效文化的公司,就一定是商业领域的赢家,而且该公司的员工对公司的忠诚程度也很高,除了自己的公司不愿到其它任何公司。”再看微软是怎么说的——“微软的绩效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形成内部竞争,保持有关对绩效评定的焦虑,驱使员工自觉地追求超越自己和他人。”再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活力曲线,干部四象限”,一个是价值观纬度,一个是绩效纬度,这GE是作为选发干部和淘汰干部的两个核心的评价体系。任正非则讲,华为不会去KPI化(他今年在9月份还在讲),必须“根据当期产量多少来确定基本评价(KPI),根据对土壤未来肥沃的改造来确定战略贡献,两者要兼顾,没有当期贡献就没有薪酬包,没有战略贡献就不能提拔”。
我对绩效管理持有的9个观点。绩效管理是令人讨厌,但它是有效的。对于任何一个组织人数超过一定规模的人数来讲是不可替代,我们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绩效管理的更好的管理工具。对于绩效管理我的观点是:1、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2、将组织目标转化(分解)成部门、团队、个人目标;3、帮助澄清组织目标;4、传递压力,激活组织;5、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绩效不断得到提升;6、是管理者必备的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管理能力;7、鼓励员工进行绩效管理;8、绩效管理就是管理;9、是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的重要构成环节。
举华为绩效考核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指标不重要。考的是三个方面:1、结果目标高绩效;2、措施执行力;3、团队。华为高绩效是考出来的,华为执行力强也是考出来的,狼性也是考出来。
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考出来的。华为对文化也是要考核,我们再看看华为在文化考核方面的案例——A.考核的依据:(文化理念):责任意识、创新理念、敬业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B.考核的目的(企业管理实践):劳动态度考核;C.考核内容:①基本行为准则②责任心③敬业精神④奉献精神⑤团队精神;D.达成的目标:考核结果与退休金、晋升和机会分配直接挂钩,并作为确定工资、奖金和股金的依据。古语有云,“润物细无声”,文化落地不是靠《华为基本法》这个文本大纲,不是靠任正非的讲话,不是靠举办几场文化活动,而是靠制度的支撑。优秀文化不是弘扬出来的,是考出来的。通过考核这种工具,使文化能够由嘴上到手上,由墙上到地上。否则,文化永远像一只幽灵飘荡在企业当中。
绩效是干出来的。关于绩效考核我有一些建议希望大家去思考:1、KPI比平衡计分卡更适合,我们无法用一个平衡的工具来评价不平衡的发展路径;2、360度考核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360度考核无责任主体、考错了也无人承担责任,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打击敌人,360度考核很容易变成了打压对手的一个工具);3、绩效是干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我们是有时间评绩效、考绩效,却没有时间干绩效);4、从绩效下达到绩效承诺转变(下达是自上而下的,承诺是自下而上的;华为就是一个承诺者,是下级给上级承诺);5、考核周期拉长(华为早期是月度考核后来是季度考核,现在是半年度考核为主);6、从关注个体绩效到重视团队绩效;7、考核比例分布由过去的向右变成了向左(刚性十足的绩效考核目标给员工的创新会造成影响);8、强调沟通、反馈、改进……
留人——对薪酬管理的反思
一、靠什么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事业留人
基于贡献给报酬。在薪酬管理上我们要注意一个重要的转化,过去是“评价分配制”,先考核然后切蛋糕。现在我们提出“获取分享制”,这已经成为公司价值分配的新理念,企业要从“给人(人得要素)发工资”转向“给事(绩效结果)发工资”,要敢于给员工物质表彰,导向冲锋,激发员工活力,公司就一定会持续发展。人所有细胞都被激活,这个人就不会衰落,拿什么激活?合理规划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社会保障是基础,“获取分享制”是一个个的发动机。华为给员工的报酬是以他的贡献大小和任职能力为依据,不会以员工的学历、工龄和职称,以及内部“公关”做得好支付任何报酬,认知不能成为任职的要素,必须看态度、贡献。
薪酬战略构成要素。市场:根据与市场价格相适应的技能、知识与经验付酬;职位:根据职位大小付酬;绩效:根据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付酬;素质与价值观:奖酬对价值观的认可度及作出的杰出贡献所需的理想行为。下面的图可以看得更清晰。

如何留人。我简单总结了一下:“以理想主义为旗帜、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拿来主义为手段”;“以文化为纽带、以制度为核心、以利益为基础”;“非物质激励:如水,如母爱,温暖;物质激励:如山,如父爱,厚重”;“用资本主义方式创造价值、用社会主义方式分配价值”。所以,当我们知道哪些是促使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薪酬政策去管理他,即可以通过薪酬政策来调节关键的成功因素。
二、如何打造金刚石——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反思
怎样使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力量?这个才是核心。时间关系不一一去展开,其中有几点:
1、人力资源管理要由“石墨”转向“金刚石”;
2、由“孤岛化”、“摊大饼”、“机无力”转向体系、整体的构建;
3、关于干部管理:干部管理应该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干部的选用育留;
4、关于组织氛围管理:文化管未来、氛围管当下;
5、关于组织能力管理:是素质模型,还是任职资格;
6、关于员工管理:统一意志,自由灵魂;
7、关于“80”后管理:哈哈,呵呵;
8、关于知识管理:把知识分子变成战士与战马,而不是奴才与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