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金储备 » 我国的石油储备历程
扩展阅读
类似于金条 2021-03-31 20:26:33
何兰黄金市厂 2021-03-31 20:26:32
蒲币对人民币汇率 2021-03-31 20:26:27

我国的石油储备历程

发布时间: 2021-03-31 16:14:02

A. 中美石油储量历史对比

4.2.1.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在一百多年的世界石油工业中,美国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开采石油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炼制石油的国家,是第一个使用汽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美国是一个高度依赖石油的国家。石油工业在美国经过近150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美国存在的巨大原油资源量是通过反复实践才认识到的。美国石油储量与产量在世界均名列前茅,虽然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大量勘探开发,美国仍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USGS在2000年发布的资源评价结果,美国的待发现石油资源量为132亿吨。

从控制油气藏的沉积岩面积来看,美国海陆沉积岩面积与中国相近。从构造条件来看,美国有多种类型不同的构造发展史的含油气田,而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地质背景也丰富多彩。在美国重要的油气田中,构造圈闭占全部圈闭的55%,居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得克萨斯、墨西哥湾沿岸,构造圈闭占绝对优势。在东南部地区和太平洋沿岸,构造圈闭也占一半以上。复合型圈闭占全部圈闭的30%,中陆地区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东得克萨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气区,以及太平洋沿岸油气区。地层圈闭在美国重要油气田中仅占14%,它们主要分布在中陆地区和落基山油气区。中国的油气藏类型同样也很丰富,因此美国的情况对中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表4.2对比了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与中国的石油资源情况。

图4.15 中美勘探井密度对比

1949~1990年,中国的勘探井密度增长与美国本土48州接近;90年代之后,中国的勘探井密度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美国40年代的水平。中国之所以能以较低的勘探工作量支持着新增可采储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其原因在于中国的石油工业直到80年代中期始终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不受市场调控;并且中国的石油工业起步晚,直接采用或发展了先进的勘探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勘探效率,这降低了中国为获得同样的储量所需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B. 我国的石油储备能维持几天

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

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酝酿,到去年中央正式批准开始石油战略储备,各种前期工作一共花了10年的时间。
而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版本的说法曾经多次被媒体公开。有消息说,政府将投入一百亿保证7-15天的石油战略储备,也有说法是,动用500亿元的国家财政建立30-45天的石油储备。
虽然说法不一,但所有媒体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实:国家对于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绝对不会是短期的目标,而是长期规划。这从各个版本的传言中都引用了“三个五年计划”的说法可以得到佐证。
本报从可靠部门获得的最新消息是,仅在石油战略储备一项,国家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包括油库等硬件设施以及储备油投入,准备用15年时间分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其中一期工程在去年已经开始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要在头二年中先要把一期工程建成。
而据上述可靠消息源头证实,国内战略储备的一期工程中的四个基地分别是青岛的黄岛、大连的新港、宁波的镇海、舟山的岙山。
与此同时,针对二期工程的选址工作也已经开始。有消息说,由发改委牵头的多个调研团队已经奔赴各地开始进行初步考察工作,5月中旬将会提交一份详细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而在更远的三期工程中,内陆腹地的石油战略储备油库亦在规划中。整个工程完成以后,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基本上要跟国际接轨——将相当于90天的净进口量。
就目前情况而言,已经开始进行的工作尚未涉及大批量原油采购工作,而仅是油库建设工程,等到2005年,建立相当于30天石油净进口量(约1500万至2000万吨)的储备规模后,初期投入将达60亿-100亿元人民币。

C.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石油储备

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预测,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缺口将达两亿多吨!面对目前国际油价不断攀升,面对国内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必须探索一条解决自身石油供应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途径:战略石油储备。那么,中国如何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美日德等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有哪些可供参考?

早在1994年,也就是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的第二年,便有从事石油产业以及宏观经济研究的专家指出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战略石油储备依然是困扰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方法

由于没有被国际石油市场所认知的战略石油储备,中国为保障正常经济和社会运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变成了国际石油交易商炒作的本钱。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中国为满足日常所需石油的进口价格提高,采用进口石油作为储备油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像钢材、粮食等经济和生活必需品一样,国际上越来越多地把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说成是一种全球范围的威胁;同时在价格层面通过增加中国进口的成本而得益。2004年1至6月,我国进口原油6102万吨,同比增长39.3%,但进口金额增长了57.4%。这些基本统计数字告诉我们,中国石油进口过程中对国际石油市场付出了什么代价。

由于没有使国内市场产生足够信心的战略石油储备,在国家进出口政策管理部门于2004年初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放开石油进口经营权后,我国国内也不乏炒作中国石油进口依赖的商家。这种炒作的结果是,依赖现有技术水平而满足消费量成了“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进口量的增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石油消费速度远远高出经济增长速度?有没有节油的消费方式,从而降低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战略石油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战略储备只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解决短期石油供应冲击的其它方法包括:抑制需求,能源转换和突击提高产量。在这些方法中,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继续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冲击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

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

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掉的进口量,而在于节制油价的上涨。战略石油储备还能够起到以下作用:一、有了储备便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储备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生产出口国集团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至于受到以政治或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由于国际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相互依赖性,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费国。从这个角度看,战略储备也是扩大在能源和其它经济领域从事多国合作的方法之一。国际能源机构之所以建议其成员国建立起维持各自消费90天的战略储备量,就是期望通过一个多国储备网络,共同维护国际石油消费国在国际油价波动中的利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日本超前制定了能源安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因而在油价高涨期间受到的损失较小。

D. 为什么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大部分都建在沿海地带

石油对于每一个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毕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石油,并且在军事上的作用更大。而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大部分建在沿海地带,一是因为运输方便,二就是为了真正出现军事作战的情况做准备。

当然除此之外,还是因为沿海地区是重要战略防护区,一旦开始战争,沿海地区首当其冲收到影响,只有沿海地区被攻破,内陆地区才会受到波及,所以,将石油资源储备站建立在沿海地区,虽然表面看起来有些危险,但是如果真正开始交战,一切军事武器就位后,石油资源的供给最为方便。所以,我国的石油储备资源站建立在沿海也是考虑到我国国家安全这一方面的。

E.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都有哪些

中国共规划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镇海储油基地的建设进度最快,已完成一期工程。据介绍,镇海石油储备基地一期工程拥有16个储油罐,将可以实现全部开始储油。

中石化承担的另一个石油储备基地———青岛黄岛石油储备基地也在2007年完成一期工程,实现储油。

另外两个舟山岱山、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基地也在建设中

F. 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一般储藏在什么地方用什么储存一般存多少

早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有关部门就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G. 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如何

以前,我国一直未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石油储备主要依赖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0天左右。为防范石油供给的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早在1993年,我国就在酝酿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直至2003年,国家才正式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战略石油储备也已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今,我国每年石油产量约两亿吨,进口则达到两亿五千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此外,由于近年来中国汽车销量的不断增加及其他刚性需求的较快增长,使得我国今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量)为30天。主要包括原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原油和成品油储备比例大致为3∶1。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成了第一期四个石油储备基地。2009年随着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石油储备二期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在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建设项目完成后,还将开展第三期项目的建设,最终达到发达国家90天储备量的水平。

H. 建立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必要性是什么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战略石油储备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众多发达国家都把石油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加以部署实施。目前存在战略储备与平准库存两种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在战争或自然灾难时以保障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而以平抑油价波动为目的的石油储备是平准库存。战略储备体系应该考虑市场化的因素,但战略储备体系本身是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几乎不盈利。
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I. 中国石油储量历史

4.1.1.1 石油资源量与储量

资源量和探明储量是国家制定能源政策和长远能源规划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49年以前,由于勘探技术落后,地质认识局限,预测的全国石油资源仅2亿~5亿吨。1954年,燃料工业部根据西部几个盆地的普查,认为全国石油资源量约15.5亿吨。大庆油田发现后,全国石油资源量的预测结果才达到了115.5亿吨。其后,随着渤海湾等盆地的突破,石油资源量的预测结果也持续上升。

为了系统地评价中国石油资源潜力,为制定中国中期石油工业发展规划,1981年石油工业部启动了全国石油资源评价工作,经过6年的研究和评价,于1987年公布了全国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石油地质资源量787.5亿吨。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又联合完成了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是全国有石油地质资源量940亿吨。之后,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鄂尔多斯、柴达木、渤海湾等盆地的勘探实际与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不相符的矛盾日益凸显。2000年三大石油公司在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对各自探区内的部分盆地重新进行了评价。汇总三大石油公司评价结果,得出全国共有石油地质资源量1041亿吨。与第二次资源评价结果相比,海域石油地质资源量减少了21亿吨,减幅为8.5%;陆上石油地质资源量增加了122亿吨,增幅达17.6%,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47.3亿吨、增长了13.0%,中西部地区增加了74.8亿吨,增长了25.2%。从盆地资源变化情况来看,资源量增加最多的是鄂尔多斯盆地,增加了66.8亿吨,是第二次资源评价结果的4.5 倍;其次是渤海海域,增加了36.4亿吨,增幅达90.4%;准噶尔、柴达木、渤海湾和松辽盆地各增加了10亿吨左右。

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34.2亿吨。其中,东部地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7.2亿吨,西部47.6亿吨,海上19.4亿吨。

(1)地质储量在各盆地的分布,石油主要集中在渤海湾、松辽、准噶尔和鄂尔多斯四大盆地,地质储量分别为90.7亿吨、66.9亿吨,17.4亿吨和15.9亿吨,分别占全国石油地质储量的44.2%、28.5%、7.4%和6.7%。

(2)地质储量的地层时代分布,石油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和中生代,地质储量分别为110.1亿吨和104.6亿吨,分别占总地质储量的47%和45%。

(3)地质储量的规模大小分布,特大型油田只有一个,即大庆萨尔图油田,地质储量25.7亿吨,占全国石油总地质储量的11%。大型油田46个,地质储量110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47%,也就是说,大型和特大型油田,虽然油田个数只占7.6%,但地质储量占了一半多。大型油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部大型油田地质储量77.2亿吨,占大型油田地质储量的70%,占全国地质储量的近1/3。

(4)地质储量的丰度分类,石油以中丰度储量为主,地质储量102.3亿吨,占全国储量的44%,主要集中在东部,东部中丰度储量74.9亿吨,也接近中丰度储量的1/3。高丰度储量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质储量57亿吨,占高丰度储量的81%,占总储量的1/4。

(5)按储层渗透率分类相对而言,特高渗和中渗储量仍然是中国石油储量的多数,尽管近几年找到的油田中低渗和特低渗占绝对多数,但由于历史上有萨尔图这样的高渗油田为积淀,低渗油田的特征在累计统计上不太明显。

(6)从油藏的埋深上看,中浅层仍是中国储量的主体,储量153.1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2/3。

(7)从油藏类型上看,构造油藏储量116亿吨,约占全国储量的一半多,岩性油藏次之,石油地质储量58.5亿吨。

国际上所使用的“资源量”均指可以采出的石油资源量,而中国大多使用“地质资源量”,在对其进行经济有效性校正和预测采收率的校正后即可得到可采资源量,并可与国际上的资源量相对比。2005年,国土资源部组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大公司进行了新一轮的石油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不含南海深水区域和青藏高原地区)目前拥有可采石油资源量的预测平均值为198亿吨,其中已采出了原油44.9亿吨,原油探明可采储量24.3亿吨,尚有128.8亿吨可采资源量有待探明(图4.1)。

图4.9 中国原油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55)。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石油工业底子非常薄弱,1949年在酒泉盆地发现了1110万吨的可采储量后的5年里都没有新增可采储量。中国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的勘探井数超过100口,在“一五”期间,勘探井数逐年增加。

1949~1955年期间,中国年均新增可采储量266万吨。从资源探明率指标来看,年度资源探明率非常低,平均值仅为0.01%。到1955年,中国的累计资源探明率为0.09%。本阶段内的探井密度逐渐增长,但直到1955年,中国的探井密度才增至约1口井/万平方千米。

在理论与技术上,本阶段内,槽台说、背斜理论是当时主要的地质理论,随着勘探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的陆相生油理论也逐步发展。

从中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来看,政府大力鼓励石油工业的发展。在1950年的全国石油工作会议上确定了石油工业要在三年内恢复已有基础,发挥已有设备效能,提高产量,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勘探和建设工作。

(2)快速增长阶段(1956~1985)。1956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当年新增可采储量达324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原油储量进入增长阶段。

在1956~1985年期间,中国原油每年平均新增可采储量1.25亿吨。新增可采储量从1956年的3240万吨增至1985年的1.92亿吨,年均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速度达到17%。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勘探工作量受到影响,特别是在1967~1973年期间最为严重,在这7年中有5年的新增可采储量低于5000万吨,最低时仅为1000多万吨。

本阶段内中国的年度资源探明率从0.16%跳跃式增长至0.97%,其中1961年、1976年、1983年和1984年的年度资源探明率都超过1.5%。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63%。到1985年,中国的累计原油资源探明率已达到19.16%。本阶段内的新增可采储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勘探工作量的增长,特别是1978年以后中国的勘探工作量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勘探井密度从1956年的1.68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1985年的38口井/万平方千米。

从勘探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20世纪50~60年代,“陆相盆地成油理论”指导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大庆油田的发现。60~70年代,“复式油气聚集区带成油理论”促进了渤海湾盆地断块油气藏勘探的加速发展。80年代以来,由于低熟油、煤成油、盆地成藏动力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应用,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相继发现了一批大油气田,扩展了油气勘探新领域,促进了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从国家石油政策来看,由于十年动乱,中国的资源勘探受到严重影响,石油勘探投资严重不足,加上老油田产量自然递减加快,石油储量的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原油产量的增长速度。1981年,为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国务院决定在石油行业实行1亿吨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条:①对石油工业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即石油工业部在每年完成1亿吨产量的任务后,可用超产、节约自用和降低损耗的原油出口,并将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的差额除上缴重点能源交通建设资金外,绝大部分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国家对石油工业的投资保持在1981年的水平上。这项政策解决了石油工业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大大增强了石油工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了老油田的调整和新油田的开发工作,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局面。②海上大陆架实行对外开放,公开招标,开始对外合作勘探海上石油。这使中国进入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新时期。③国家允许石油工业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暂时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并可向国外贷款,为迅速提高中国石油工业的技术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3)稳定增长阶段(1986~2005)。1986年之后的五年里是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此阶段,中国对石油工业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扩大开放”的方针。1986~2005年期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在这20年间,原油储量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从1986年的1.43亿吨增至2005年的1.64亿吨。本阶段内的年均新增可采储量1.39亿吨,新增可采储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79%。

在本阶段,特别是1988年以后,中国撤销了原来的石油部,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并将海洋石油总公司独立出来。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引发了石油工业内在机制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使中国石油工业再次获得空前发展。1999年以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又分别进行重组,并在2000年以他们的股份公司上市。这些改革措施都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1990~2005年中国的新增可采储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60%。

从资源探明率来看,本阶段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70%。正是由于新增可采储量保持着稳定增长,累计资源探明率在此期间也大幅提高,从1986年的19.87%增至1970年的34.93%。本阶段的勘探工作量增长迅速,平均每年钻勘探井1064口,年均勘探井进尺260万米,探井密度从1986年的39.8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2000年的61.9口井/万平方千米。勘探工作量的迅速增长是原油储量高位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从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来看,本阶段内中国开展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沉积模式、沉积体系、各类储层非均质性、露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各类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机理以及储层敏感性研究。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评价的配套技术和方法,把中国陆相储层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勘探技术方面,目前中国已形成了综合配套的技术系列,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井间技术、石油地质实验技术,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和区带-圈闭评价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地震勘探已融入三维地震技术、高精度地震数字处理技术、计算机交互地震解释技术以及各种地下成像技术。在测井技术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数字测井技术到数控测井技术,发展到成像测井技术。在钻井工艺方面,已完成7200米井深钻探,不仅能钻中深井,还可钻探定向井、水平井、丛式井以及高温高压特殊工艺井等。

从国家能源政策来看,中国在1986年以来一直实施着“油气并举”的方针。90年代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4年原油进口突破亿吨大关,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达到40%。为解决原油供需矛盾,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了新时期的石油工业发展方针:“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将考虑进一步放开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准入管制,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领域,促进市场竞争。进一步剥离企业行使的政府职能,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营;还将进一步加强石油行业的监管,完善资源矿产权的管理,打破勘探区域的划界、矿权登记,建立有序的、竞争的勘探开发市场,促进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进一步改革石油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石油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4.1.1.6 未来储量增长领域

从中国近期勘探发现的启示和资源潜力分析来看,今后中国石油勘探主要在以下七大领域:山前冲断带(前陆盆地)、大型隆起带(古隆起和继承性隆起)、新构造运动造成的晚期成藏、大面积岩性地层油藏、隐蔽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海域(含渤海湾滩海地区)。它们是今后进一步加强勘探、加大勘探投入的主要目标区,也是今后发现大中型油田,增加石油储量的主战场[100]

(1)山前冲断带(前陆盆地)。在中国中西部盆地与造山带毗邻地带,发育了一系列前陆盆地及山前褶皱-冲断带,它们是中西部盆地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近几年勘探实践表明,前陆盆地是中国未来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重点领域。近几年针对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如库车盆地新发现了中国陆上储量丰度最高、整装性最好的克拉2气田,酒泉盆地祁连山山前逆掩冲断带的勘探新发现了青西油田,三级储量超过5000万吨,从根本上改变了玉门探区近20年来有勘探无储量的被动局面。准噶尔盆地在南缘吐古鲁、卡因迪克以及四川盆地的川西前陆都获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和发现。前陆盆地所找到的油气田具有规模大、储量丰度高、单井产量高的特点。

(2)大型隆起带(古隆起、继承性隆起)。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和准噶尔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发育一系列的大型古隆起带。几十年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大型含油气盆地中的隆起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往往是多期油气运移、聚集区,同时在同沉积阶段又往往有高能环境储集体的集中发育,因此,可能形成大型油气田。

(3)新构造运动造成的晚期成藏领域。中国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十分发育的国家,四周被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等围限,多方受力,断裂活动频繁,喜山期构造运动在中国非常强烈,这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这种构造特征对中国许多盆地内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一批重要发现,如渤海海域浅层、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和中西部盆地的许多发现均属于这一领域。中国晚期成藏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渤海湾盆地,西部大量的山前冲断带,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严重的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四川、莺歌海盆地等,都具有晚期成藏的条件。

(4)坳陷型盆地中的大面积岩性地层油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在中国油气剩余石油资源中占比例相当高,相信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岩性地层油藏将成为中国石油增储稳产的重要领域。

(5)断陷型盆地中的隐蔽油气藏。隐蔽油藏是指那些在油气勘探中用常规方法难以识别、复杂难找的油气藏类,包括局部岩性地层油气藏、砾岩油藏、裂缝油藏、潜山油藏和火山岩油藏。近年来,中国在渤海湾、二连等盆地中的隐蔽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形成了一定的储量规模,为该区增储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在成熟区找油的一个新领域。

(6)海相碳酸盐岩。长期以来,海相碳酸盐岩一直是中国勘探者不断探索的领域。中国海相地层面积为330万平方千米,海相碳酸盐岩的石油资源量约为135亿吨,目前石油资源探明率还不到10%,剩余资源潜力非常大。

(7)海域(含渤海湾地区)。中国海域盆地包括渤海湾海域、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台西、台西南、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南中国海盆地,勘探证实以油为主的盆地包括渤海湾海域、珠江口、北部湾3个盆地,以气为主的盆地包括东海、莺歌海、琼东南3个盆地。目前中国海域盆地的资源探明率低于10%,剩余资源潜力还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