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我國的石油儲備歷程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我國的石油儲備歷程

發布時間: 2021-03-31 16:14:02

A. 中美石油儲量歷史對比

4.2.1.1 中美原油資源基礎對比

在一百多年的世界石油工業中,美國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開採石油的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煉制石油的國家,是第一個使用汽車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汽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美國是一個高度依賴石油的國家。石油工業在美國經過近150年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美國存在的巨大原油資源量是通過反復實踐才認識到的。美國石油儲量與產量在世界均名列前茅,雖然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大量勘探開發,美國仍有相當豐富的油氣資源。根據USGS在2000年發布的資源評價結果,美國的待發現石油資源量為132億噸。

從控制油氣藏的沉積岩面積來看,美國海陸沉積岩面積與中國相近。從構造條件來看,美國有多種類型不同的構造發展史的含油氣田,而中國的含油氣盆地地質背景也豐富多彩。在美國重要的油氣田中,構造圈閉佔全部圈閉的55%,居主導地位,特別是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得克薩斯、墨西哥灣沿岸,構造圈閉占絕對優勢。在東南部地區和太平洋沿岸,構造圈閉也佔一半以上。復合型圈閉佔全部圈閉的30%,中陸地區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東得克薩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氣區,以及太平洋沿岸油氣區。地層圈閉在美國重要油氣田中僅佔14%,它們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和落基山油氣區。中國的油氣藏類型同樣也很豐富,因此美國的情況對中國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表4.2對比了美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區域)與中國的石油資源情況。

圖4.15 中美勘探井密度對比

1949~1990年,中國的勘探井密度增長與美國本土48州接近;90年代之後,中國的勘探井密度增長速度明顯低於美國40年代的水平。中國之所以能以較低的勘探工作量支持著新增可采儲量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其原因在於中國的石油工業直到80年代中期始終在政府的嚴格管理之下,不受市場調控;並且中國的石油工業起步晚,直接採用或發展了先進的勘探理論和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勘探效率,這降低了中國為獲得同樣的儲量所需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B. 我國的石油儲備能維持幾天

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費。

我國的石油儲備工作從1993年就已經開始醞釀,到去年中央正式批准開始石油戰略儲備,各種前期工作一共花了10年的時間。
而在這個過程中,各個版本的說法曾經多次被媒體公開。有消息說,政府將投入一百億保證7-15天的石油戰略儲備,也有說法是,動用500億元的國家財政建立30-45天的石油儲備。
雖然說法不一,但所有媒體都注意到了一個事實:國家對於石油戰略儲備的建設絕對不會是短期的目標,而是長期規劃。這從各個版本的傳言中都引用了「三個五年計劃」的說法可以得到佐證。
本報從可靠部門獲得的最新消息是,僅在石油戰略儲備一項,國家總投資將超過1000億元,其中包括油庫等硬體設施以及儲備油投入,准備用15年時間分三個「五年計劃」完成。其中一期工程在去年已經開始建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要在頭二年中先要把一期工程建成。
而據上述可靠消息源頭證實,國內戰略儲備的一期工程中的四個基地分別是青島的黃島、大連的新港、寧波的鎮海、舟山的嶴山。
與此同時,針對二期工程的選址工作也已經開始。有消息說,由發改委牽頭的多個調研團隊已經奔赴各地開始進行初步考察工作,5月中旬將會提交一份詳細的「預可行性研究報告」。
而在更遠的三期工程中,內陸腹地的石油戰略儲備油庫亦在規劃中。整個工程完成以後,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基本上要跟國際接軌——將相當於90天的凈進口量。
就目前情況而言,已經開始進行的工作尚未涉及大批量原油采購工作,而僅是油庫建設工程,等到2005年,建立相當於30天石油凈進口量(約1500萬至2000萬噸)的儲備規模後,初期投入將達60億-100億元人民幣。

C.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石油儲備

一項關於中國未來能源供需的預測,爆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缺口將達兩億多噸!面對目前國際油價不斷攀升,面對國內石油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必須探索一條解決自身石油供應問題的最現實可行的途徑:戰略石油儲備。那麼,中國如何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美日德等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體制有哪些可供參考?

早在1994年,也就是中國成為石油產品凈進口國的第二年,便有從事石油產業以及宏觀經濟研究的專家指出中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必要性。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戰略石油儲備依然是困擾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決短期石油供應沖擊的方法

由於沒有被國際石油市場所認知的戰略石油儲備,中國為保障正常經濟和社會運行,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變成了國際石油交易商炒作的本錢。這種炒作的結果是,中國為滿足日常所需石油的進口價格提高,採用進口石油作為儲備油的成本也水漲船高。像鋼材、糧食等經濟和生活必需品一樣,國際上越來越多地把中國的石油進口量說成是一種全球范圍的威脅;同時在價格層面通過增加中國進口的成本而得益。2004年1至6月,我國進口原油6102萬噸,同比增長39.3%,但進口金額增長了57.4%。這些基本統計數字告訴我們,中國石油進口過程中對國際石油市場付出了什麼代價。

由於沒有使國內市場產生足夠信心的戰略石油儲備,在國家進出口政策管理部門於2004年初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放開石油進口經營權後,我國國內也不乏炒作中國石油進口依賴的商家。這種炒作的結果是,依賴現有技術水平而滿足消費量成了「能源安全」的核心內容。進口量的增長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為什麼石油消費速度遠遠高出經濟增長速度?有沒有節油的消費方式,從而降低我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戰略石油儲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戰略儲備只是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解決短期石油供應沖擊的其它方法包括:抑制需求,能源轉換和突擊提高產量。在這些方法中,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繼續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沖擊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

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

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掉的進口量,而在於節制油價的上漲。戰略石油儲備還能夠起到以下作用:一、有了儲備便可以給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能源消費方式爭取時間。二、儲備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於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生產出口國集團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至於受到以政治或經濟動機為出發點的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由於國際經濟體系中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相互依賴性,一個國家戰略儲備的受益人包括了所有石油消費國。從這個角度看,戰略儲備也是擴大在能源和其它經濟領域從事多國合作的方法之一。國際能源機構之所以建議其成員國建立起維持各自消費90天的戰略儲備量,就是期望通過一個多國儲備網路,共同維護國際石油消費國在國際油價波動中的利益。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也相應採取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美國繼續力求在國際石油事務中起主導作用,加大對歐佩克產油國的壓力,同時啟用戰略石油儲備,加快能源多元化,減少對歐佩克的依賴。歐盟各國政府在高油價沖擊下加強了聯合行動。日本超前制定了能源安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三位一體的長期能源發展戰略,因而在油價高漲期間受到的損失較小。

D. 為什麼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大部分都建在沿海地帶

石油對於每一個國家都是十分重要的資源,畢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石油,並且在軍事上的作用更大。而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大部分建在沿海地帶,一是因為運輸方便,二就是為了真正出現軍事作戰的情況做准備。

當然除此之外,還是因為沿海地區是重要戰略防護區,一旦開始戰爭,沿海地區首當其沖收到影響,只有沿海地區被攻破,內陸地區才會受到波及,所以,將石油資源儲備站建立在沿海地區,雖然表面看起來有些危險,但是如果真正開始交戰,一切軍事武器就位後,石油資源的供給最為方便。所以,我國的石油儲備資源站建立在沿海也是考慮到我國國家安全這一方面的。

E. 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都有哪些

中國共規劃4個戰略石油儲備基地。

鎮海儲油基地的建設進度最快,已完成一期工程。據介紹,鎮海石油儲備基地一期工程擁有16個儲油罐,將可以實現全部開始儲油。

中石化承擔的另一個石油儲備基地———青島黃島石油儲備基地也在2007年完成一期工程,實現儲油。

另外兩個舟山岱山、大連新港石油儲備基地也在建設中

F. 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一般儲藏在什麼地方用什麼儲存一般存多少

早在「十五」發展規劃中,有關部門就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G. 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如何

以前,我國一直未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石油儲備主要依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商業儲備,綜合儲備天數僅為20天左右。為防範石油供給的風險,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早在1993年,我國就在醞釀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直至2003年,國家才正式啟動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第一期項目。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戰略石油儲備也已成為國家能源安全體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今,我國每年石油產量約兩億噸,進口則達到兩億五千萬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此外,由於近年來中國汽車銷量的不斷增加及其他剛性需求的較快增長,使得我國今後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還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目前我國石油儲備(量)為30天。主要包括原油儲備和成品油儲備,原油和成品油儲備比例大致為3∶1。2008年底我國已經建成了第一期四個石油儲備基地。2009年隨著新疆獨山子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的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石油儲備二期建設項目全面展開。在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建設項目完成後,還將開展第三期項目的建設,最終達到發達國家90天儲備量的水平。

H. 建立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制度的必要性是什麼

所謂戰略石油儲備,是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本身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
戰略石油儲備是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眾多發達國家都把石油儲備作為一項重要戰略加以部署實施。目前存在戰略儲備與平準庫存兩種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而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是平準庫存。戰略儲備體系應該考慮市場化的因素,但戰略儲備體系本身是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的,幾乎不盈利。
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而在於抑制油價的上漲。此外,戰略石油儲備還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給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特別是能源消費方式爭取時間。二、可以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使人為的供應沖擊不至於發生或頻繁發生。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交替實行「減產保價」和「增產抑價」的政策時,戰略儲備能夠使進口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不會受到人為石油供應沖擊的影響。▲

I. 中國石油儲量歷史

4.1.1.1 石油資源量與儲量

資源量和探明儲量是國家制定能源政策和長遠能源規劃的重要依據,是中國石油可持續發展的基礎。1949年以前,由於勘探技術落後,地質認識局限,預測的全國石油資源僅2億~5億噸。1954年,燃料工業部根據西部幾個盆地的普查,認為全國石油資源量約15.5億噸。大慶油田發現後,全國石油資源量的預測結果才達到了115.5億噸。其後,隨著渤海灣等盆地的突破,石油資源量的預測結果也持續上升。

為了系統地評價中國石油資源潛力,為制定中國中期石油工業發展規劃,1981年石油工業部啟動了全國石油資源評價工作,經過6年的研究和評價,於1987年公布了全國第一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石油地質資源量787.5億噸。1994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又聯合完成了全國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評價結果是全國有石油地質資源量940億噸。之後,隨著油氣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鄂爾多斯、柴達木、渤海灣等盆地的勘探實際與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不相符的矛盾日益凸顯。2000年三大石油公司在全國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分別對各自探區內的部分盆地重新進行了評價。匯總三大石油公司評價結果,得出全國共有石油地質資源量1041億噸。與第二次資源評價結果相比,海域石油地質資源量減少了21億噸,減幅為8.5%;陸上石油地質資源量增加了122億噸,增幅達17.6%,其中東部地區增加了47.3億噸、增長了13.0%,中西部地區增加了74.8億噸,增長了25.2%。從盆地資源變化情況來看,資源量增加最多的是鄂爾多斯盆地,增加了66.8億噸,是第二次資源評價結果的4.5 倍;其次是渤海海域,增加了36.4億噸,增幅達90.4%;准噶爾、柴達木、渤海灣和松遼盆地各增加了10億噸左右。

截止到2003年底,中國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34.2億噸。其中,東部地區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67.2億噸,西部47.6億噸,海上19.4億噸。

(1)地質儲量在各盆地的分布,石油主要集中在渤海灣、松遼、准噶爾和鄂爾多斯四大盆地,地質儲量分別為90.7億噸、66.9億噸,17.4億噸和15.9億噸,分別佔全國石油地質儲量的44.2%、28.5%、7.4%和6.7%。

(2)地質儲量的地層時代分布,石油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和中生代,地質儲量分別為110.1億噸和104.6億噸,分別占總地質儲量的47%和45%。

(3)地質儲量的規模大小分布,特大型油田只有一個,即大慶薩爾圖油田,地質儲量25.7億噸,佔全國石油總地質儲量的11%。大型油田46個,地質儲量110億噸,占總地質儲量的47%,也就是說,大型和特大型油田,雖然油田個數只佔7.6%,但地質儲量佔了一半多。大型油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部大型油田地質儲量77.2億噸,佔大型油田地質儲量的70%,佔全國地質儲量的近1/3。

(4)地質儲量的豐度分類,石油以中豐度儲量為主,地質儲量102.3億噸,佔全國儲量的44%,主要集中在東部,東部中豐度儲量74.9億噸,也接近中豐度儲量的1/3。高豐度儲量也主要分布在東部,地質儲量57億噸,占高豐度儲量的81%,占總儲量的1/4。

(5)按儲層滲透率分類相對而言,特高滲和中滲儲量仍然是中國石油儲量的多數,盡管近幾年找到的油田中低滲和特低滲占絕對多數,但由於歷史上有薩爾圖這樣的高滲油田為積淀,低滲油田的特徵在累計統計上不太明顯。

(6)從油藏的埋深上看,中淺層仍是中國儲量的主體,儲量153.1億噸,約佔全國儲量的2/3。

(7)從油藏類型上看,構造油藏儲量116億噸,約佔全國儲量的一半多,岩性油藏次之,石油地質儲量58.5億噸。

國際上所使用的「資源量」均指可以采出的石油資源量,而中國大多使用「地質資源量」,在對其進行經濟有效性校正和預測採收率的校正後即可得到可采資源量,並可與國際上的資源量相對比。2005年,國土資源部組織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三大公司進行了新一輪的石油資源評價,評價結果顯示:中國(不含南海深水區域和青藏高原地區)目前擁有可採石油資源量的預測平均值為198億噸,其中已采出了原油44.9億噸,原油探明可采儲量24.3億噸,尚有128.8億噸可采資源量有待探明(圖4.1)。

圖4.9 中國原油新增可采儲量增長階段

(1)起步階段(1949~1955)。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石油工業底子非常薄弱,1949年在酒泉盆地發現了1110萬噸的可采儲量後的5年裡都沒有新增可采儲量。中國從1953年起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當年的勘探井數超過100口,在「一五」期間,勘探井數逐年增加。

1949~1955年期間,中國年均新增可采儲量266萬噸。從資源探明率指標來看,年度資源探明率非常低,平均值僅為0.01%。到1955年,中國的累計資源探明率為0.09%。本階段內的探井密度逐漸增長,但直到1955年,中國的探井密度才增至約1口井/萬平方千米。

在理論與技術上,本階段內,槽台說、背斜理論是當時主要的地質理論,隨著勘探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國的陸相生油理論也逐步發展。

從中國的國家能源政策來看,政府大力鼓勵石油工業的發展。在1950年的全國石油工作會議上確定了石油工業要在三年內恢復已有基礎,發揮已有設備效能,提高產量,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勘探和建設工作。

(2)快速增長階段(1956~1985)。1956年,克拉瑪依油田發現,當年新增可采儲量達3240萬噸。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標志著中國原油儲量進入增長階段。

在1956~1985年期間,中國原油每年平均新增可采儲量1.25億噸。新增可采儲量從1956年的3240萬噸增至1985年的1.92億噸,年均新增可采儲量增長速度達到17%。1966~1976年十年動亂期間,勘探工作量受到影響,特別是在1967~1973年期間最為嚴重,在這7年中有5年的新增可采儲量低於5000萬噸,最低時僅為1000多萬噸。

本階段內中國的年度資源探明率從0.16%跳躍式增長至0.97%,其中1961年、1976年、1983年和1984年的年度資源探明率都超過1.5%。本階段的平均年度資源探明率為0.63%。到1985年,中國的累計原油資源探明率已達到19.16%。本階段內的新增可采儲量的快速增長得益於勘探工作量的增長,特別是1978年以後中國的勘探工作量的迅速發展。中國的勘探井密度從1956年的1.68口井/萬平方千米增至1985年的38口井/萬平方千米。

從勘探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20世紀50~60年代,「陸相盆地成油理論」指導了克拉瑪依油田和大慶油田的發現。60~70年代,「復式油氣聚集區帶成油理論」促進了渤海灣盆地斷塊油氣藏勘探的加速發展。80年代以來,由於低熟油、煤成油、盆地成藏動力學和層序地層學理論的應用,在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相繼發現了一批大油氣田,擴展了油氣勘探新領域,促進了石油工業持續穩定發展。

從國家石油政策來看,由於十年動亂,中國的資源勘探受到嚴重影響,石油勘探投資嚴重不足,加上老油田產量自然遞減加快,石油儲量的增長的速度跟不上原油產量的增長速度。1981年,為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國務院決定在石油行業實行1億噸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條:①對石油工業實行1億噸原油產量包干,即石油工業部在每年完成1億噸產量的任務後,可用超產、節約自用和降低損耗的原油出口,並將國際價格與國內價格的差額除上繳重點能源交通建設資金外,絕大部分作為石油勘探、開發基金。國家對石油工業的投資保持在1981年的水平上。這項政策解決了石油工業資金嚴重不足的困難,大大增強了石油工業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強了老油田的調整和新油田的開發工作,打開了石油勘探的新局面。②海上大陸架實行對外開放,公開招標,開始對外合作勘探海上石油。這使中國進入開發海上油氣資源的新時期。③國家允許石油工業採取多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國內暫時不能生產的先進設備,並可向國外貸款,為迅速提高中國石油工業的技術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3)穩定增長階段(1986~2005)。1986年之後的五年裡是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在此階段,中國對石油工業提出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油氣並舉,擴大開放」的方針。1986~2005年期間,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動著石油工業的發展,在這20年間,原油儲量保持穩定增長的趨勢,從1986年的1.43億噸增至2005年的1.64億噸。本階段內的年均新增可采儲量1.39億噸,新增可采儲量的年均增長率為0.79%。

在本階段,特別是1988年以後,中國撤銷了原來的石油部,成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並將海洋石油總公司獨立出來。這一政策使得中國的三大石油公司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引發了石油工業內在機制的一系列深刻變革,使中國石油工業再次獲得空前發展。1999年以後,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公司又分別進行重組,並在2000年以他們的股份公司上市。這些改革措施都促進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1990~2005年中國的新增可采儲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60%。

從資源探明率來看,本階段平均年度資源探明率為0.70%。正是由於新增可采儲量保持著穩定增長,累計資源探明率在此期間也大幅提高,從1986年的19.87%增至1970年的34.93%。本階段的勘探工作量增長迅速,平均每年鑽勘探井1064口,年均勘探井進尺260萬米,探井密度從1986年的39.8口井/萬平方千米增至2000年的61.9口井/萬平方千米。勘探工作量的迅速增長是原油儲量高位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從油氣勘探理論與技術來看,本階段內中國開展了陸相盆地沉積類型、沉積模式、沉積體系、各類儲層非均質性、露頭地質建模和數值模擬、各類儲層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機理以及儲層敏感性研究。形成了油氣勘探開發過程中儲層評價的配套技術和方法,把中國陸相儲層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勘探技術方面,目前中國已形成了綜合配套的技術系列,包括地面地質調查技術、地球物理勘探技術、井間技術、石油地質實驗技術,以及盆地模擬技術和區帶-圈閉評價的油氣資源評價技術。地震勘探已融入三維地震技術、高精度地震數字處理技術、計算機交互地震解釋技術以及各種地下成像技術。在測井技術方面,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數字測井技術到數控測井技術,發展到成像測井技術。在鑽井工藝方面,已完成7200米井深鑽探,不僅能鑽中深井,還可鑽探定向井、水平井、叢式井以及高溫高壓特殊工藝井等。

從國家能源政策來看,中國在1986年以來一直實施著「油氣並舉」的方針。90年代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1996年中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2004年原油進口突破億噸大關,石油進口依存度(凈進口量占消費量比重)達到40%。為解決原油供需矛盾,2005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新時期的石油工業發展方針:「實行油氣並舉,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擴大境外合作開發,增強石油戰略儲備能力,穩步發展石油替代產品。」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考慮進一步放開石油天然氣行業的准入管制,鼓勵非國有經濟進入石油天然氣勘探和開發領域,促進市場競爭。進一步剝離企業行使的政府職能,使企業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運營;還將進一步加強石油行業的監管,完善資源礦產權的管理,打破勘探區域的劃界、礦權登記,建立有序的、競爭的勘探開發市場,促進國內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進一步改革石油流通體制和價格形成機制,形成市場化的石油市場經濟管理體制。

4.1.1.6 未來儲量增長領域

從中國近期勘探發現的啟示和資源潛力分析來看,今後中國石油勘探主要在以下七大領域:山前沖斷帶(前陸盆地)、大型隆起帶(古隆起和繼承性隆起)、新構造運動造成的晚期成藏、大面積岩性地層油藏、隱蔽油氣藏海相碳酸鹽岩、海域(含渤海灣灘海地區)。它們是今後進一步加強勘探、加大勘探投入的主要目標區,也是今後發現大中型油田,增加石油儲量的主戰場[100]

(1)山前沖斷帶(前陸盆地)。在中國中西部盆地與造山帶毗鄰地帶,發育了一系列前陸盆地及山前褶皺-沖斷帶,它們是中西部盆地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勘探前景。近幾年勘探實踐表明,前陸盆地是中國未來發現大中型油氣田的重點領域。近幾年針對中西部地區前陸盆地的油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如庫車盆地新發現了中國陸上儲量豐度最高、整裝性最好的克拉2氣田,酒泉盆地祁連山山前逆掩沖斷帶的勘探新發現了青西油田,三級儲量超過5000萬噸,從根本上改變了玉門探區近20年來有勘探無儲量的被動局面。准噶爾盆地在南緣吐古魯、卡因迪克以及四川盆地的川西前陸都獲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和發現。前陸盆地所找到的油氣田具有規模大、儲量豐度高、單井產量高的特點。

(2)大型隆起帶(古隆起、繼承性隆起)。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和准噶爾等大型含油氣盆地發育一系列的大型古隆起帶。幾十年的油氣勘探實踐表明,大型含油氣盆地中的隆起帶油氣成藏條件優越,往往是多期油氣運移、聚集區,同時在同沉積階段又往往有高能環境儲集體的集中發育,因此,可能形成大型油氣田。

(3)新構造運動造成的晚期成藏領域。中國是一個新構造運動十分發育的國家,四周被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西伯利亞板塊等圍限,多方受力,斷裂活動頻繁,喜山期構造運動在中國非常強烈,這是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這種構造特徵對中國許多盆地內油氣成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國內一批重要發現,如渤海海域淺層、塔里木盆地克拉2氣田和中西部盆地的許多發現均屬於這一領域。中國晚期成藏具有廣闊的勘探領域,渤海灣盆地,西部大量的山前沖斷帶,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嚴重的盆地,如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吐哈、四川、鶯歌海盆地等,都具有晚期成藏的條件。

(4)坳陷型盆地中的大面積岩性地層油藏。岩性地層油氣藏在中國油氣剩餘石油資源中佔比例相當高,相信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岩性地層油藏將成為中國石油增儲穩產的重要領域。

(5)斷陷型盆地中的隱蔽油氣藏。隱蔽油藏是指那些在油氣勘探中用常規方法難以識別、復雜難找的油氣藏類,包括局部岩性地層油氣藏、礫岩油藏、裂縫油藏、潛山油藏和火山岩油藏。近年來,中國在渤海灣、二連等盆地中的隱蔽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進展,取得了多項重要發現,形成了一定的儲量規模,為該區增儲穩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並逐步形成了在成熟區找油的一個新領域。

(6)海相碳酸鹽岩。長期以來,海相碳酸鹽岩一直是中國勘探者不斷探索的領域。中國海相地層面積為330萬平方千米,海相碳酸鹽岩的石油資源量約為135億噸,目前石油資源探明率還不到10%,剩餘資源潛力非常大。

(7)海域(含渤海灣地區)。中國海域盆地包括渤海灣海域、北黃海、南黃海、東海、台西、台西南、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南中國海盆地,勘探證實以油為主的盆地包括渤海灣海域、珠江口、北部灣3個盆地,以氣為主的盆地包括東海、鶯歌海、瓊東南3個盆地。目前中國海域盆地的資源探明率低於10%,剩餘資源潛力還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