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金儲備 » 中國外匯儲備流出說明什麼
擴展閱讀
類似於金條 2021-03-31 20:26:33
何蘭黃金市廠 2021-03-31 20:26:32
蒲幣對人民幣匯率 2021-03-31 20:26:27

中國外匯儲備流出說明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31 19:59:49

① 中國外匯儲備現在這么多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嗎

說明我們國家的信用比較好,而且金融更安全,對外購買力更強,是我國大國的體現

② 外匯儲備意味著什麼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回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答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③ 為什麼中國資金外流,外匯儲備會下降

我國是實行外匯管制的國家,外資進入需要將外匯兌換成人民幣,這時候外匯儲備就會上升,反之,外資外流需要將人民幣兌換成外匯,這時候外匯儲備就會下降

④ 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能說明什麼

不能說明什麼

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在任何國家銀行可以直接兌換黃金,可專以直接進行國際支屬付,所以不需要儲備大量外匯

日本史出口國,所以需要儲備大量外匯儲備來用作國際支付

中國現在被熱錢鬧騰的不行,大量外匯儲備是用作日後的白刃戰的

就好像上世紀香港遭受索羅斯襲擊,就是使用大量外匯儲備而完勝的

外匯儲備不能作為什麼的標志,也不能說明什麼,國家需要的話增持外匯,不需要的時候拋售外匯就是了

⑤ 中國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什麼

新聞分析:中國外匯儲備增加意味著什麼

昨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陳淮對記者說,外匯儲備增加,至少說明以下方面問題:1.中國日益成為投資最安全國家;2.出口結構正在逐步改善。

陳淮說,外資流入是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來源。近幾年來,尤其是「9 11」事件之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投資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目前看來,日本經濟衰退,美元不穩定,而歐元不確定因素很多,不僅發達國家,而且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正越來越多地流入中國。

對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會不會對人民幣的升值造成壓力?對此,陳淮認為,外匯儲備長期出超僅是造成人民幣升值的一個方面,貨幣的升值取決於對外幣的供求關系、不同幣種的利率變化、對未來經濟的預期、長短期債務結構等多種因素,目前,平衡人民幣幣值的因素遠比推動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更強大。

⑥ 中國外匯儲備減少 好事還是壞事

一是大家的錢會變少了。前些時候,我們一直在擔心說「李嘉誠跑了」、「曹德旺跑了」,這些所謂的有錢人跑了就是中國外匯儲備減少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都把國內的錢投到國外去了,而當大量的有錢人都把財產轉移走的時候,國內的財富總額在短期內其實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大量的錢跑到了國外,對於國內而言必然意味著市場資金的緊張,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想要借錢都會變得比較困難,資金荒的現象已經出現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可能日子都不好過了,我們手中的錢變少了,那麼任性的買買買恐怕也變得不那麼容易了。
此外,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只能通過發行更多貨幣或者增加赤字的形式來緩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錢荒,那麼就意味著錢不值錢了,錢變成紙了,通貨膨脹將會成為我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二是想要賺錢變得更難了。其實為什麼外匯儲備會減少,資本會外流,在某些方面都是因為中國缺少合適的投資產品,說股市,股市不景氣,說債市,債市去年出了大問題,說基金,基本上誰買誰虧,那麼只有買房子了,所以催生了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但是還有人發現其實國外好的投資品也挺多的,所以就把錢投到國外去了,結果就是國內的投資渠道更加不好,因為資金量的減少,從而導致了市場的唱空,大量的資本、熱錢流出中國,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意味著失血,意味著未來股市、基金、債市受到匯率、利率影響的波動將會變得更大,想要賺錢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三是企業的經營可能會變得困難了。因為外匯減少,資本溜走了,對於進出口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加嚴格外匯管理,對於國內企業來說,不僅是借錢難了,而且投資也變少了,企業的經營將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而企業則直接和大家的工作密切相關,企業經營的不景氣了,大家的就業和工作就會受到影響,收入也會產生一定的波動。
四是房地產的泡沫可能會減少了。在一定的程度上,中國還是存著一定的房地產泡沫的,不過外匯儲備的降低,資本的流出,在某種程度上是炒作中國房地產的資本也走了,這樣的話房地產泡沫就會被擠出,房價會不會下跌不好說,但是房價想要進一步上漲就變得沒那麼容易了。所以,對於大家都頭疼的房市問題,外匯儲備的降低並不是什麼壞事。
五是對於大家信心的影響。外匯儲備的減少,其實直接的經濟影響還是很有限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大家的信心受到了打擊,畢竟在經濟向好的時期,外匯儲備一般不會劇烈波動的,現在的減少會給大家導致不好的預期,大家所有人預期的共同影響,也會反映到經濟上面,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上面的五點其實是一種發展的可能性,但是外匯儲備的減少並不是對我們「無關緊要」的事情,外匯儲備的波動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最終也就成為影響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事情了,可以預見未來大家有可能要過苦日子了,現階段還是好好儲備,為自己的未來生活留下更多的余糧吧。

⑦ 中國外匯儲備下降,怎麼理解,含義是什麼

外匯儲備下降是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少了。
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三方面:
一是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操作,向市場提供外匯流動性;
二是外匯儲備委託貸款項目在當月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
三是當月國際市場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調。

⑧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當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同時我們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到內需的擴大和內部平衡的實現。經過多次利率調整而我國的居民儲蓄仍然很高。一國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必然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從而使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據統計,我國投資率由2001年36.5% 增長到2006年42.7% ,同期,消費率則由61.4%下降至50%。據世界銀行{2006世界發展指標》,2004年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為62% ,投資率為21%。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9% ,投資率為23% ;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58% ,投資率為26% ;高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3%,投資率為20%。可見,我國投資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個百分點,消費率則低10多個百分點,而且,消費率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 、50.1%和一0.1%變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資和凈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因素。
此外,貿易品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增長速度,以及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快於非貿易品部門,成為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持續擴大的基礎。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正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但相對於貿易品部門而言,我國非貿易品部門生產效率提高較慢,開放程度較低,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也就成為抑制國內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而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非彈性匯率制的存在,因為在浮動匯率制下,政府不幹預外匯市場,經常收支順差(逆差)必然等於金融、資本收支逆差(順差),外匯儲備原則上不發生變化。但在非彈性匯率制下,為維護某一基本不變的匯率水平,政府必須買人超過需求的外匯供給,否則外匯匯率要下跌,本幣匯率要上升,其結果貿易順差和資本流人就轉化為外匯儲備。當前中國面臨熱錢的涌人,必須加強對熱錢的監督,穩定市場預期,實現有序調整。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熱錢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國際資本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根本的原因則在於中國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和匯率機制的相對不靈活。」於是,在不靈活的匯率機制下,「預期升值一本幣升值一進一步預期升值一本幣繼續升值」會形成一個惡性本幣升值周期。因此,要改變或者說有序化熱錢的流動,最關鍵的措施就是增加匯率機制的靈活性,加快匯率改革步伐,實施合理的外匯管理制度。
(二)國際原因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大量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以至目前處於高額狀態。李揚先生說:從總體上看,中國貿易順差很大,但是,從結構上看,中國只是對兩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和歐盟)順差,而對其他國家都是逆差。中美貿易順差不是匯率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問題。因為中國是後發國家,而且正在進行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所以很快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如圖1)。
有鑒於此,巨額國際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民幣投機狂潮。人民幣升值預期與外匯儲備的聯系表現為: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形成又助長了外匯儲備的增加。因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很強的預期,所以很多的熱錢流入了資本市場,造成了現在的股市泡沫。同時由於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投資都是向內流動,而境內的投資者本該對自己的資產組合進行多元化投資,可以把資本流向日本、美國、歐洲等地,但是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國內股市的回報預期的提高,加上投資境外的限制,國內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資目標,這也就加劇了國內資產泡沫的形成。l8 多年來,我國結售匯順差遠大於貿易順差,轉移收入明顯增多。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下,由於沒有真正的最後貸款人,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事實上無人可以救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為防範金融風險,不得不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到2007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超過1.4萬億美元。如果說這種格局可能會造成某種資源不合理配置問題的話,那麼其根源正是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
主要是出口大於進口,而中央銀行又要維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人民幣被國內市場低估形成;國際資本為此潛入中國,等候人民幣升值,造成中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入超,中央銀行被動持有巨額外匯。

⑨ 國家外匯儲備的目的及作用

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是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是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四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外匯儲備管理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它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因此,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原則是:「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第一位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和增值才有基礎。但由於儲備資產是支付工具,應該隨時能變現,因此必須具有靈活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然,這里所說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因此,為減少儲備資產風險,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應該採取積極主動的手段,把儲備當作金融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中國外匯儲備
中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一季度的外匯儲備增加額已經接近2006年全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55%。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37.36%。 截止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對環球網記者說,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簡稱G7)的總和。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近據報道,截至2008年4月30日,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00億美元。國內外某些專家學者強調指出,這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的總和。
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最近6年,外匯儲備迅猛增加,這是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高的重要象徵之一,也是中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提高的一個很好的「風向標」,確實是非常喜人的大事,值得中國人民自豪。
但我們千萬不能過於自我陶醉,更不應因此而感到「飄飄然」,以為中國外匯儲備真的已經「雄踞世界第一」,把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都比下去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在慶幸來之不易成就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其中的某些風險和泡沫,看到這個「第一」同美歐日有著一些「不可比性」。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美元外匯儲備越多,人間蒸發的資本就越大,經濟代價越大,除了跨國公司和國內利益集體撈了好處,吃虧的是中國這個國家和老百姓。
1.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於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2.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後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於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採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3.儲備成本
由於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後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4.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於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裡,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佔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5.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於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6.儲備規模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佔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並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採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湧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並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外匯儲備的發展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⑩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當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同時我們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到內需的擴大和內部平衡的實現。經過多次利率調整而我國的居民儲蓄仍然很高。一國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必然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從而使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據統計,我國投資率由2001年36.5% 增長到2006年42.7% ,同期,消費率則由61.4%下降至50%。據世界銀行{2006世界發展指標》,2004年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為62% ,投資率為21%。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9% ,投資率為23% ;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58% ,投資率為26% ;高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3%,投資率為20%。可見,我國投資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個百分點,消費率則低10多個百分點,而且,消費率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 、50.1%和一0.1%變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資和凈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因素。
此外,貿易品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增長速度,以及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快於非貿易品部門,成為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持續擴大的基礎。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正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但相對於貿易品部門而言,我國非貿易品部門生產效率提高較慢,開放程度較低,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也就成為抑制國內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而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非彈性匯率制的存在,因為在浮動匯率制下,政府不幹預外匯市場,經常收支順差(逆差)必然等於金融、資本收支逆差(順差),外匯儲備原則上不發生變化。但在非彈性匯率制下,為維護某一基本不變的匯率水平,政府必須買人超過需求的外匯供給,否則外匯匯率要下跌,本幣匯率要上升,其結果貿易順差和資本流人就轉化為外匯儲備。當前中國面臨熱錢的涌人,必須加強對熱錢的監督,穩定市場預期,實現有序調整。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熱錢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國際資本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根本的原因則在於中國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和匯率機制的相對不靈活。」於是,在不靈活的匯率機制下,「預期升值一本幣升值一進一步預期升值一本幣繼續升值」會形成一個惡性本幣升值周期。因此,要改變或者說有序化熱錢的流動,最關鍵的措施就是增加匯率機制的靈活性,加快匯率改革步伐,實施合理的外匯管理制度。
(二)國際原因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大量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以至目前處於高額狀態。李揚先生說:從總體上看,中國貿易順差很大,但是,從結構上看,中國只是對兩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和歐盟)順差,而對其他國家都是逆差。中美貿易順差不是匯率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問題。因為中國是後發國家,而且正在進行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所以很快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如圖1)。
有鑒於此,巨額國際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民幣投機狂潮。人民幣升值預期與外匯儲備的聯系表現為: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形成又助長了外匯儲備的增加。因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很強的預期,所以很多的熱錢流入了資本市場,造成了現在的股市泡沫。同時由於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投資都是向內流動,而境內的投資者本該對自己的資產組合進行多元化投資,可以把資本流向日本、美國、歐洲等地,但是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國內股市的回報預期的提高,加上投資境外的限制,國內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資目標,這也就加劇了國內資產泡沫的形成。l8 多年來,我國結售匯順差遠大於貿易順差,轉移收入明顯增多。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下,由於沒有真正的最後貸款人,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事實上無人可以救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為防範金融風險,不得不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到2007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超過1.4萬億美元。如果說這種格局可能會造成某種資源不合理配置問題的話,那麼其根源正是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